漢語是我們的母語,是各門課程學習的基礎。學數(shù)學、物理,歷史,地理等一切課程要看懂文意、題意,學外語要有語感。語文還擔當一部分品德培養(yǎng),教學生愛祖國,了解部分歷史。培養(yǎng)學生的語言、寫作能力和審美觀點。詩歌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。
一.任務?,F(xiàn)在小學二年級要學的古詩為:
上學期,贈劉景文(蘇軾),山行(杜牧),回鄉(xiāng)偶書(賀知章),贈汪倫(李白)。
下學期,賦得古原草送別(白居易),宿新市徐公店(楊萬里)、望廬山瀑布(李白),絕句(杜甫)。
都是耳熟能詳?shù)拿?,充分體現(xiàn)了詩歌的美好。因為我對小學二年級語文不甚了解,只能憑感覺對這些內(nèi)容發(fā)表粗淺的見解。
1.第一學期內(nèi)容較難,荷盡己無擎雨蓋一首中對小學生難字太多。贈汪倫和回鄉(xiāng)偶書的思想和感情不是小學生能理解的。所以很可能一下把孩子對詩歌的興趣嚇回去。
2.第二學期內(nèi)容尚可,但離離原上草只教前四句即可。
二.建議:
1.教材編寫,應由淺入深,小學二年級應以描寫祖國美麗河山為主,也可加入部分愛國主義詩歌。我記得我們小學學習的"月黑雁飛高,單于夜循逃,欲將輕騎逐,大雪滿弓刀。"就很好。
2.教學,當然仍以正確識字為主,但是要盡量培養(yǎng)學生欣賞中國文化和詩歌,建議由教育部配發(fā)教材中詩歌和課外閱讀的PPT,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歌頌的對象,講解為什么詩歌里會用這些詞句。從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觀,形成表象,再上升為概念。
三.對學生的要求:
1.正確理解、寫、用詩里的新字詞,需讓他們造句,對理解力強的可讓他們用原文的字數(shù)造兩句。
2.背誦,不管別人如何詬病,背誦仍是培養(yǎng)學生記憶力的不二法門,我們老祖宗要求學生背誦"百家姓"、"千字文"等等,在小時理解力差,大了之后自然就懂了。但小時是記憶力較強的時候。我小學背誦過的詩句,現(xiàn)在70多歲了仍然記得:"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歸",不知有無錯誤。
3.鼓勵孩子課外閱讀,引導興趣,寒、暑假作業(yè)今以指定一些詩歌,不硬性要求,但開學可搞小型的比賽或集會,發(fā)一點小獎品,紀念品,增加他們的榮譽感和參與感,同時培養(yǎng)興趣,興趣是學習和求知的較大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