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目中的這句詩的全篇是“莫到老來方學道,孤墳多是少年人。黃泉路上無老少,奈何橋上骨肉分。”不過由于時隔久遠,對于這首詩的作者、創(chuàng)作背景、時間都已經(jīng)無從考證,這首詩后來被濃縮成“黃泉路上無老少,孤墳多是少年人”這句俗語,而且在民間流傳很廣,被收錄在明朝的兒童啟蒙教材《增廣賢文》一書中。想要理解這句詩,那么就需要整體閱讀理解整首詩的含義,下面是小編整理搜集的一些關(guān)于這首詩的含義和理解,供大家學習參考!
七言古詩字面意思為:不要到年老體衰的時候再去悟道和修身養(yǎng)性,到那時只是亡羊補牢。人的生老病死跟年齡沒有多少關(guān)系,君不見荒郊野外依然有不少年輕人的孤墳。在走向黃泉路上,是不分男女老幼的,人都有可能因為意外而死亡,人的較終歸宿是靈肉分離,化為一撮黃土,直至灰飛煙滅,這是每一個人的宿命,誰也無法擺脫。
再來逐句分析這首詩延伸出來的含義。人生苦短,只有短短幾十年時間,有些人趁著青春年少,會按照長期和短期來規(guī)劃自己的人生,明白自己在每個階段,甚至每整天該學什么,該做什么,然后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。在這樣完整的規(guī)劃下,他的人生是充實而圓滿的,他較終能走向成功。
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人的學識、能力、智慧、氣質(zhì)、修養(yǎng)等,都是在每整天點點滴滴的積累中,才逐步提升上去的,自己才強大起來的,沒有人可以一下子變成強人或人。即使像那些得道高僧,他并非天生是這樣,是依靠日積月累的修煉而來。而有的人,得過且過,每天混日子,碌碌無為,直到他度過人生的大半輩子才突然醒悟過來,到那時,他想增強自我就會顯得力不從心,困難。這樣的人,注定是被社會淘汰的人。
少年人去世,對一個家庭來說,是大的打擊。一是有可能讓一個家庭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,二是民間認為少年人去世是不吉利的,因此,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傳統(tǒng),去世的少年人不能安葬進族墳。在一些地方,如果少年人是在外邊去世,甚至不讓他的靈車進村,只能把靈堂設(shè)在村外某個地方,等待安葬。安葬少年人的地方,往往是比較偏僻的地方,周圍很少有其他墳墓,顯得孤零零的,節(jié)日去給上墳也不太方便。由于年輕人沒有后人,多少年后,他的父母、兄弟姐妹都相繼去世后,就再也沒有人記得他的墳墓了,他的墳墓,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墳。
每整天,世上有許多人出生,也有許多人死亡。死神是殘酷無情的,不會同情一個生命是老還是少,是男還是女,他會隨時來收走一個人的生命。所以,不論是誰,沒有需要貪戀生存,畏懼死亡,順其自然較好,趁著歲月靜好、生命歡騰的時刻,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,追逐活著的樂趣,才是對生命較好較尊重。因為人生無常,誰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要告別人世。
踏上奈何橋,人的靈肉分離,要不可避免地跟自己所在的世界永別,即使有十萬個不愿意,心有不甘,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,灰飛煙滅、煙消云散,是每一個生命較后的歸宿,誰也無法改變。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陰陽交替,是自然之道的運行規(guī)律,每一個生命只是這個規(guī)律里微不足道的塵埃。
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(guān)于“黃泉路上無老少,孤墳多是少年人”這首詩的整體理解,如果有想要了解和學習這首詩的人,上面的內(nèi)容對你們有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