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媽媽都為孩子愛玩手機而頭疼。尤其是在寒假假期,的確,孩子玩手機眼睛容易近視,容易沉迷耽誤學習,還可能通過手機接觸有害信息,難怪媽媽擔心。不過,我們希望孩子放下手機的同時,也要考慮一下,孩子不玩手機的時候能玩什么?
有一次我參加一個課程,有的媽媽是帶著孩子來的。等課程結束,一個小女孩拉著媽媽要回家,但是媽媽在和學友們討論問題,不停地和小女孩說等一下等一下。小女孩拉了半天沒拉動,就從媽媽手里抽走手機,坐在旁邊玩了起來。玩了二十多分鐘,媽媽的討論還沒結束。小女孩看了媽媽一會兒,放下手機在會場內外轉了一圈,小朋友們都走了,只剩下一些上課的媽媽們在討論、聊天。小女孩轉了一圈,又回到剛才的座位,繼續(xù)玩手機。
我看得清清楚楚,孩子一開始是在做游戲,后來實在沒事干,才拿起媽媽的手機玩。實際上,低年級的孩子們,玩的第一選擇往往不是手機。他們玩手機,只是因為實在找不到其他可玩的了。
想讓孩子不玩手機,你得給他找點事干。
孩子玩手機,并不是因為手機好玩得不得了。實際上比起手機,孩子更喜歡和人一起玩。尤其是六歲之前的孩子,比起手機上那些虛擬的、抽象的東西,他們更喜歡現(xiàn)實中的互動。我們觀察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兩個孩子或者更多孩子在一起,他們基本上是不玩手機的,而是有各種各樣的游戲。和父母在一起,父母又不想和孩子玩的時候,孩子才會玩手機。想想你們一家三口打打鬧鬧,笑得前俯后仰的時刻,這時候孩子會想玩手機嗎?
如果在網(wǎng)上搜索“孩子玩手機怎么辦”,基本的帖子都會告訴你,要多陪伴孩子。很多父母做不到這一點。他們陪孩子就是把孩子放在自己身邊而已,他們較喜歡的模式就是孩子玩孩子的,自己可以不被打擾地扣手機、看電視、聊天……所以,想讓孩子別沉迷于手機,父母就要替代手機做孩子的玩伴。
孩子玩手機問題上一個關鍵的詞叫做“替代”。
孩子總是要玩,有人一起玩就和人玩,沒人了就和玩具玩、和手機玩。
當手機“替代”了人和玩具,父母就會發(fā)愁,覺得孩子玩手機玩太多了、上癮了。有智慧的父母,用別的東西替代了手機,讓孩子發(fā)展出一技之長:
我認識一個剛上初中的孩子,他曾經(jīng)說,手機無聊死了,有什么好玩的?那在這個孩子眼里,什么是好玩的呢?
答,攝影、動漫、定格動畫。
這個十一二歲的孩子,有自己的攝影集,自己做了12秒的定格動畫。在他眼里,這些東西比手機好玩得多。
他的媽媽到底做了什么?就是陪伴和支持。
這個孩子一開始只是喜歡漫畫,的零花錢都用來買漫畫書,后來喜歡攝影。
孩子要拍蝙蝠俠照片,媽媽在大夏天的晚上陪兒子爬到天臺,用手電給兒子照明打光一個多小時,被蚊子咬得渾身是包……
媽媽這么做的結果是,孩子“玩”攝影替代了玩手機,對攝影上癮替代了手機上癮。
某種程度上講,上癮是建立“舒適域”的過程。
人在某一個領域時間久了,對這個領域會熟悉,并獲取很多的成就感、價值感。你會留戀這里,不輕易放棄,這就是我所說的舒適域。
孩子玩手機入迷之后,對手機里各種應用門兒清,怎么看視頻,怎么打游戲通關,哪個網(wǎng)站游戲多……他對這些擅長,精通。
拿起手機他就像一個掌控一切的將軍,而放下手機他卻會成為一個學習不好、沒有特長的、被媽媽批評的孩子。
這時候父母再說“玩手機不好”“別玩手機了”,恐怕說破了嘴皮子孩子也是不會聽的。
手機玩上癮,其他的游戲就不那么好玩了。這時候放下手機,孩子就真的是不知道干啥了。
所以,不想讓孩子玩手機,就可以用別的東西替代手機,讓孩子建立舒適域。
雖然我們經(jīng)常為孩子手機上癮發(fā)愁,但其實大人在手機上建立了更牢固的舒適域,大人玩手機遠比孩子多得多。
要知道,教育并不是人類學習的第一方式,模仿才是。
所以,不想讓孩子手機上癮的話,“父母不玩手機”較重要。至少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別玩。
一般來說,6歲以下的孩子玩手機,父母放下手機多陪孩子就可以了。6歲以上的孩子,我們需要培養(yǎng)興趣,讓他們在自己的興趣里建立舒適域,這樣就對手機不那么上心了。
“陪”孩子的要點有兩個,一是前文說的,孩子沒什么可玩的時候陪孩子玩,二是,孩子自己能玩得開心的時候不打擾。
這和前一條一樣重要。你可以加入和孩子一起玩,但是要按照孩子的規(guī)則,以孩子為主導。6歲以上的孩子,因為有更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,他們不太喜歡父母事事在自己身邊。
給孩子找事干可以給孩子在寒假的時候報個輔導班(可以選擇伊頓教育),報個興趣班,當然培養(yǎng)興趣父母需要做的并不僅僅是給孩子報各種班,而是給孩子機會接觸這些東西,然后不打擾,一切讓孩子主動。
只要他提出,你就不用擔心他會手機上癮了,因為他會在別的東西上建立舒適域。如果孩子不玩手機也能開心,我們就不必管手機的事兒了。